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发布时间:2021-10-10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1篇


图示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单元体,已知两直角边表示的截面上只有剪应力, 且等于τ0,则底边表示截面上的正应力σ和剪应力τ分别为:


答案:B
解析:
提示:该题有两种解法。方法一:对比法
挹图示等腰三角形单元体与纯剪切应力状态对比。把两个直角边看作是纯剪切应力状态中单元体的两个边,则σ和τ所在截面就相当于纯剪切单元体的主平面,故a=σ0,τ=0o
方法二:小块平衡法
设两个直角边截面面积为A,则底边截面面积为
由平衡方程



答案:D
解析:


下列几种常见的工程病害,其中哪一项不是由地下水活动引起的?
A.地基沉降 B.流沙、潜蚀 C.基坑突涌 D.沙埋

答案:D
解析:
提示:沙埋是由风的地质作用造成的。


自然光以60°的入射角照射到不知其折射率的某一透明介质表面时,反射光为线偏振光,则应知折射光和折射角分别为:
A.折射光为线偏振光,折射角为30°
B.折射光为部分偏振光,折射角为30°
C.折射光为线偏振光,折射角不能确定
D.折射光为部分线偏振光,折射角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提示:i0+r0= 90°。


为了提高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通常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A)减小望远镜的孔径,或者减小光的波长
(B)减小望远镜的孔径,或者加大光的波长
(C)加大望远镜的孔径,或者加大光的波长
(D)加大望远镜的孔径,或者减小光的波长

答案:D
解析:


描述液体运动有迹线和流线的概念,任何情况下( )。

A.流线上质点不沿迹线运动
B.质点的运动轨迹称为流线
C.流线上质点的速度矢量与流线相切
D.质点的迹线与流线重合

答案:C
解析:
根据连续性方程,流速与面积成反比,与直径的平方成反比。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2篇


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为P(X=k)=cλ(^k=0,1,2…)则不成立的是:


答案:D
解析:


已浇筑混凝土达到多大强度时才允许在其上来往人员和作业?
A. 1MPa B. 1. 2MPa C. 1. 5 MPa D. 2MPa

答案:B
解析:
提示: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中第7. 4. 7条的规定,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 2MPa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避免过早承受荷载,而使混凝土结构受到破坏。


泥石流按流体性质分为粘性、稀性和过渡性泥石流,其中粘性泥石流含有大量的粘性土,且固体物质应占泥石流总量的(  )。

A.20%~40%
B.15%
C.80%
D.40%以上

答案:D
解析:
根据泥石流的定义可知。粘性泥石流也称结构性泥石流,固相物质含量高达40%~80%。


点沿轨迹已知的平面曲线运动时,其速度大小不变,加速度α 应为:

(D)α = 0

答案:A
解析:
解:选A。
法向加速度大小an=v2/p,方向指向圆心。因为此题中点的速度大小不变,所以法向加速度
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化。
切向加速度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土钉墙设计应验算下列哪些内容?(  )

A、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
B、坑底隆起稳定性验算
C、水平滑移稳定性验算
D、倾覆稳定性验算

答案:A,B
解析:
A项,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第5.1.1条规定,应对土钉墙进行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B项,根据第5.1.2条规定,基坑底面下有软土层的土钉墙结构应进行坑底隆起稳定性验算。


某条形基础宽度2.50m,埋深2.00m。场区地面以下为厚度1.50m的填土,γ=17kN/m3;填土层以下为厚度6.00m的细砂层,γ=19kN/m3,ck=0、φk=30o。地下水位埋深1.0m。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计算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最接近于以下的哪个选项?
(A) 160kPa (B) 170kPa
(C) 180kPa (D) 190kPa

答案:D
解析: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3篇


一轴心受压基础底面尺寸为2.8m×2.0m,作用于±0.000处相应于荷载标准组合的轴向压力F=750kN,地质剖面如图所示。则持力层承载力满足系数K1为( )。

A1.25
B1.30
C2.50
D0.64

答案:A
解析:
fa=fak+ηbγ(b-3)+ηbγm(d-0.5)=180+0+1.6×16.0×(1.3-0.5)=200.5kPa
基底压力

K1=fa/p=200.5/159.9=1.25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在各类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分时系统是一种( )。

A.单用户批处理操作系统
B.多用户批处理操作系统
C.单用户交互式操作系统
D.多用户交互式操作系统

答案:D
解析:


图示结构受一逆时针转向的力偶作用,自重不计,铰支座B的反力FB的作用线应该是:

A. FB沿水平线 B. FB沿铅直线
C.FB沿B、C连线 D.FB平行于A、C连线

答案:D
解析:
提示:AC为二力构件,A、B处的约束力应构成一力偶与主动力偶M平衡。


在工程基坑开挖过程中,有时在基坑外侧设置回灌井点,其主要作用是( )。

A.为了维持基坑外地下水水位基本不变,以达到保护建筑环境的目的
B.可减少基坑底部的隆起现象的发生
C.可减少流砂现象的发生
D.为了尽量减少基坑外土层的沉降量

答案:A,D
解析:
选项B、C不是设置回灌井点要解决的问题,回灌井点一般设在基坑的外层,它主要是为维持基坑外水位不变。


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下列哪种盐渍土对道路的危害最大()
A. 氯盐溃土 B.亚氯盐溃土 C.硫酸盐渍土 D.碱性盐溃土

答案:C
解析:
《铁路工程特殊岩土勘察规程》条文说明表6.2.1条,产生松胀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4篇


重复进行一项试验,事件A表示“第一次失败旦第二次成功”,则事件表本:A.两次均失败 B.第一次成功或第二次失败
C.第一次成功且第二次失败 D.两次均成功

答案:B
解析:


某坡角为60°,坡高为5m的岩质边坡如图6-27所示,结构面倾角,内摩擦角分别为35°、18°,边坡岩体重度为24kN/m3,当边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结构面黏聚力为 ()kPa。

A. 10
B. 11
C. 16
D. 24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第5. 2. 4条,取单位长度,


某民用建筑采用片筏基础,埋深为4.0 m,宽度为10 m,自0~3 m为黏性土,3~10 m为液化砂土,相对密度Dr=0.60,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基底压力为160 kPa,该建筑物地震时的液化震陷量为( )。

A 0.2 m
B 0.4 m
C 0.6 m
D 0.8 m

答案:C
解析:
0.44d1=0.44×10-4.4(m)<10(m),取B=10 m
ξ=1,S0=0.15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开始时处于压强、体积、温度分别为P1,V1,T1的平衡态,后来变到压强、体积、温度分别为P2,V2、T2的终态,若已知V2>V1,且T1=T2,则以下各种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不论经历的是什么过程,气体对外净做的功一定为正值
B.不论经历的是什么过程,气体从环境净吸的热一定为正值
C.若气体从始态变到终态经历的是等温过程,则气体吸收的热量最少
D.如果不给定气体所经历的是什么过程,则气体在过程中对外净做的功和从外界净吸热的正负皆无法判断

答案:D
解析:
功与热量都是过程量,不给定过程则无法判断其正负。故否定( A)( B)。否定( C)的理由如下:若为等温过程,则吸热等于做功,也等于等温曲线下的面积。现另取一复合过程:从始态先等体由p1降压到P2,再等压变到终态,由于T1=T2,该复合过程所 吸收的热量仅等于等压过程所做的功,其值显然小于等温所做功。



A.直线
B.圆
C.正弦曲线
D.椭圆

答案:D
解析:


采空区顶部岩层由于变形情况不同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垂直分带,请问顶部岩层自下而上三个分带的次序符合下列哪个选项?()
A.冒落带、弯曲带、裂隙带 B.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
C.裂隙带、冒落带、弯曲带 D.弯曲带、冒落带、裂隙带

答案:B
解析: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5篇



A.Y=ABC
B.Y=A+B+C
C.Y=AB+C
D.Y=(A+B)C

答案:A
解析: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在土的动力性质试验中,较常用的方法不包括( )。
A.动三轴 B.动单剪 C.共振柱 D.跨孔法

答案:D
解析: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11.5. 1条规定,在土的动力性质试验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动三轴法、动单剪法和共振柱法。而跨孔法最适于成层土层,能直接测定各种埋藏条件下成层土水平传播的剪切波速及剪切模量, 但至少要打两个钻孔,孔越深,钻孔间越不易平行,如不测孔斜,就会带来很大误差。


测量误差来源有三大类,包括(  )。

A.观测误差、仪器误差、外界环境的影响
B.偶然误差、观测误差、外界环境的影响
C.偶然误差、系统误差、观测误差
D.仪器误差、观测误差、系统误差

答案:A
解析:
测量误差来源包括观测误差、仪器误差、外界环境影响三类。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恒定或遵循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偶然(随机)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结果出现无规则的随机性变化的误差。


已知一正方体,各边长为a,沿对角线BH作用一个力F,则该力在x1轴上投影的大小是( )。



答案:B
解析:
用二次投影法,先将力F投影到上表面,即DEGH面上,正好与x1轴垂直,所以为0


如图6-32所示为某5m高重力式挡墙,墙后填土为砂土,主动土压力合力Ea= 160kN/m,墙顶、底宽分别为1.0m、3.0m,墙截面为梯形,墙体材料重度为2.4kN/m3,墙背与填土间摩擦角为15°,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计算,该重力式挡墙抗倾覆稳定性系数为( )。


A. 1. 8 B. 2. 1 C. 2.5 D. 3.2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第10. 2. 4条,

岩土压力作用点至墙踵的高度:z= (1/3)H=1.667;
Eax=Easin (α-δ) = 160×sin (68.2°- 15°)
=128. 1kN
Eaz = Eacos(α-δ) = 160×cos(68. 2°- 15°) =95. 8kN
xf= b - zcotα=3-1. 667×cot68. 2°= 2. 333 ;
zf= z - betanα0=1. 667 - 3×tan0° = 1. 667 ;
挡墙每延米自重:

G矩=5×1×24 = 120kN;
G三=G-G矩=240-120 =120kN;
挡墙重心至墙趾的水平距离:
x0G=0.5G矩 +2×G三;
x0=1/240(0.5×120 +2×120) =1.25;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系数:
k = (Gx0 +Eazxf)/(Eaxzf) =(240×1.25 +95. 8×2. 333)/(128. 1×1.667) =2.5。


21年岩土工程师考试真题及详解6篇 第6篇


下列物质按熔点增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已知25℃时BaCrO4与BaSO4的KSP分别为1.17×10-10和1.07×10-10,此时关于下述反应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正向自发进行
B、一定逆向自发进行
C、若、、、浓度足够,反应正向自发
D、若、、、浓度足够,反应正向自发

答案:C
解析:
其中反应②的KSP为1/1.07×10-10,反应③的KSP为1.17×10-10×1/1.07×10-10
反应③的△G=△rGm=RTlnKSP=-RTln1.09<0,所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但是,能否自发进行还与实际条件有关


对采用天然地基的桥台基础进行设计时,应考虑桥台后路堤填土对桥台产生的下列哪些选项中的影响?( )
A.由于超载的作用将会提高桥台下地基持力层的承载能力
B.填土使桥台产生附加的不均匀沉降
C.填土时桥台基础产生偏心力矩
D.填土不利于梁式桥台的稳定性

答案:B,C,D
解析:


对有技术间歇的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最少施工段数与施工过程数相比,应: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小于、等于

答案:C
解析:
提示:对有技术间歇的分层分段流水施工,最少施工段数应大于施工过程数。必须为技术间歇留出适当空间,否则,会造成窝工。


以下各项中,影响新浇混凝土侧压力的主要因素是(  )。

A.骨料种类
B.水泥用量
C.模板类型
D.混凝土的浇筑速度

答案:D
解析:
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新浇混凝土在浇筑、振捣和自重的共同作用下,对限制其流动的侧模板会产生侧压力。侧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浇筑速度,最大侧压力随混凝土浇筑速度提高而增大;②凝结时间,在一定的浇筑速度下,因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延长,从而增加其有效压头;③振捣方式,机械振捣的混凝土侧压力比手工捣实增大约56%;④坍落度,侧压力随坍落度的增大而增大;⑤混凝土掺加剂,掺加剂对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和稠度有调整作用,从而影响到混凝土的侧压力;⑥混凝土重力密度,随混凝土重力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题图所示的为在均匀黏性土地基中采用明挖施工、平面上为弯段的某地铁线路。采用分段开槽、浇注的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支护,没有设置连续腰梁。结果开挖到全段接近设计坑底高程时支护结构破坏、基坑失事。在按平面应变条件设计的情况下,请判断最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下列哪个选项?(  )


A、东侧连续墙先破坏
B、西侧连续墙先破坏
C、两侧发生相同的位移,同时破坏
D、无法判断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可以发现,该段地铁线路在平面上纵向是弯曲的。在外凸的一侧,土压力将产生纵向的拉力,而采用的地下连续墙是分段施工的,在各段之间基本连接很弱,各层水平横向的支撑的腰梁没有形成连续纵向约束,也没有设置加强的纵向冠梁,不能承担这种纵向的拉力。由于横撑不足,墙有非常显著的侧向变形,在外凹一侧墙板沿着连接点裂开。墙线沿水平面上的曲率中心向外移动,引起了拉应力的增长,导致南墙接点首先裂开,之后由于曲率和变形的影响,北墙接点也裂开。